今日快看!前有辽夏后有金蒙,宋朝生不逢时?其实更多在于自身制度有问题
纵观历朝历代,宋朝可谓是一个独树一帜的朝代,它的经济发达,并且文化发展的极其昌盛,所以有着“富宋”、“文宋”之称。
但强大的经济、文化实力之外,宋朝的武力的确是让人不敢恭维,对外战争可谓是输得一塌涂地,因此不只是没有实现大一统,开国以后还让西北李氏崛起自立门户,之后更是有了屈辱的靖康之耻。
可以说纵观有宋一代,对外战争可谓憋屈至极,先有辽、西夏威胁,后有金、蒙元亡其国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宋朝也在这些先后威胁之中,由局部统一的北宋,变成偏安一隅苟延残喘的南宋,最后憋屈的亡国。
正因为如此很多人认为宋朝是生不逢时,换在其他时代,以宋朝强大的经济、文化实力,对外战争中肯定不至于如此憋屈,不至于被外患压成如此这般,那么宋朝真的是生不逢时吗,今天贫道来具体分析分析。
一、宋朝对外战争如此憋屈,的确有生不逢时的因素,但并非主因
换个角度来看待中国历史的话,其实会发现每个朝代都是下一个朝代的老师,他们会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下一个朝代,使下一个朝代来加以改正前朝的弊端,力求不再犯同样错误。
而一般这样的影响,分为两种。一种是新朝总结前代的政治得失,以此来制定制度,尽量避免前代弊端。诸如历史上皇权的威胁有藩王造反、后宫干政、外戚擅权、权臣欺主等等,到了明清时代,得益于制度上的完善,除了王朝初期的混乱时段,还有晚清的后宫干政,基本上避免了以上几种皇权威胁。
还有清朝入关以后的“清承明制”,就是沿用了前明的制度。等于是上一个朝代有什么好的,直接就拿过来为自己所用。
另一种则是属于被动式,诸如宋朝就是被动受到前面唐朝的弊端影响。
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藩镇林立,苟延残喘了一百多年以后,最后亡于藩镇朱温之手。进入五代十国,可谓是放大版的唐朝藩镇混战,武将拥兵造反自立为帝的事情,可谓是屡见不鲜,当时可谓是重武贱文。
有着这样的历史背景,有着这样的影响,再加上宋太祖赵匡胤,本身就是武将造反登基为帝建立北宋的。所以宋朝自然是需要扭转这种局面,于是乎矫枉过正,就出现了重文轻武的情况,军队战斗力自然是直线下降。
可能今天的我们看待过去的历史,知晓了前因后果,开启了上帝视角,会认为宋朝这样被动式受前面朝代弊端的影响,所以矫枉过正,不能都推到前面唐朝弊端身上,也不能以此认为宋朝是生不逢时。
但就事论事来说,能结束七十余年的五代十国,宋太祖赵匡胤还有以赵普为首的智囊团,并非是草包,反而是相当精明的英雄人物,这些人精这样做虽是矫枉过正,但是不这样做,恐怕都没有三百年的宋朝了,而又是一个乱世,毕竟不矫枉过正,做到刚刚合适,是真的太难了,所以说宋朝真有那么一些生不逢时的感觉。
当然客观来说,唐朝藩镇弊端延续之下五代十国的重武轻文,宋朝矫枉过正成为重文轻武,虽然有着历史背景的影响因素,但并非是主因,不能将宋朝的矫枉过正,都归之于生不逢时的历史背景之下的。
二、宋朝自身问题才是主要原因
虽然有着那般历史背景,所以宋朝才会犯下矫枉过正的错误,但是宋朝自身问题是太大,犯的错误很是离谱,自然是先后被辽、西夏、金、蒙所以威胁着,压的宋朝很是憋屈。
毕竟纵观历朝历代,哪个朝代没有外患,诸如汉之匈奴、唐之突厥、明之北元等等,他们可没有使这些外患做大威胁到王朝,甚至最后因此而亡国。
而宋朝却被北方强邻辽、金、蒙一代又一代的压制着,不只是没有收回燕云十六州,最后还被蒙元所灭,还有让西北的西夏李氏自立门户出去呢,究其原因就是自己不争气,没有一开始压住外患,让北方边患威胁越来越大,所以最后酿成亡国之祸。
宋朝的重文轻武对自身破坏力有多大呢?
在宋太祖赵匡胤时代,经过两次释兵权收取中央和地方的兵权,终于改变了长期以来的君弱臣强的局面。但是并没有一刀切,在关键的边境地区的将领,还有派大将出征,武将出身的赵匡胤都是给予其相当大的自主权,使他们拥有兵权,可以见机行事。
这时期虽然开始重文轻武,以文臣压制武将,但是不至于很严重,还是有着一定的底线。
到了宋太宗赵光义继位以后,就开始变本加厉,在宋太祖赵匡胤的重文轻武基础上,对于带兵征战的大将,竟然实施“将中从御”的方法,对大将在前线的行动加以限制,使其没有主动权,不能见机行事因地制宜,自然是屡屡失败,宋太宗可谓是运筹于深宫之中,致败于千里之外,更要命的是,这种方法还成为一条家法延续了下去。
还有以文制武,拥有发兵之权的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,不只是由皇帝直接控制,连最高领导人也都是由文臣担任。
更要命的是,中央朝廷上皇帝不只是牢牢掌握着兵权,到了地方边境,朝廷还经常性派文臣统兵和太监监军,让不知兵的文臣和太监统兵,军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。毕竟不是每个文臣都是能文能武的辛弃疾,不是每个太监都是童贯那样的人物,更何况童贯这种人发挥不稳定,对战西夏时屡屡得胜,面对金兵时却如同老鼠见到猫一般,吓得狼狈而逃。
北宋军队还有一个特色,便是派遣禁军出外戍守,却还采取“更戍”制度,一般是每三年变更一次防地,不只是消耗了不少钱财,还力求起到“兵无常帅,帅无常兵”效果。
总结来说,北宋重文轻武之下的军队,皇帝拥有兵权,武将没有自主权,还对军队熟悉程度不够,不了解军队战斗力。朝廷又经常性派不知兵的文臣和太监统领军队,内行的武将只能成为副手,这样的军队哪里有什么战斗力可言呢?
正因为太过重文轻武,太过防范武将,所以北宋的军队战斗力是越来越弱,这样一来,怎么打得过北方的辽、金、蒙呢?更是在开国以后,让西北李氏自立门户,成为西夏,成为宋朝在西北的一大边患。
所以说宋朝虽然因为历史原因,加之受到前代弊端影响,多少有些生不逢时的感觉,但关键是他自己非要矫枉过正,非要自废武功,因此不能说它是真的生不逢时,只能怪自己不争气了,所以使对手越来越强大。
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,顺便关注天天,关注天天不易走偏,人均寿百,年入千万